简介病因症状就医治疗预防日常预后

简介

延长哀伤障碍( prolong grief disorder,PGD)是一种由亲近的人去世引发的病理性哀伤反应, 即死亡发生 6 个月后, 个体对死者的想念持续弥漫到生活各个方面,有关死者的一切总是萦绕心头, 还表现出难以接受死亡、愤怒、内疚等特点,而这些反应严重损害了个体的社会功能。对大部分人来说, 这些令人痛苦的情绪、想法和行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轻或消失。但在一小部分人(10%~20%)身上, 哀伤反应却迟迟无法缓解。第二年仍未缓解的哀伤反应统称为慢性哀伤 (chronic grief), 如果不及时治疗, 更会给个体带来持久的伤害。

病因

出现异常哀伤反应的个体所经历的死亡事件往往是不可预料或影响重大的事件,这种丧失对个体来说是一种创伤, 其原有的负性认知直接导致个体产生病理性哀伤反应,再加上消极的回避策略,以上因素相互作用使得哀伤反应持久而剧烈,进而演变为延长哀伤障碍。

延长哀伤障碍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逝者和丧亲者两方面。逝者年龄越小,丧亲者越易发展成延长哀伤障碍。丧亲者与逝者关系越亲密、受教育程度越低、照顾负担越重、个人心态越消极、社会支持和情感支持程度越低的丧亲者越易发展为延长哀伤障碍且女性尤甚。其中女性、老年人、家庭收入低者、受教育程度低者、已经丧失孩子或配偶者、亲属因罹患癌症而死亡者是延长哀伤障碍的风险人群。

研究发现约10%的丧子、丧父、丧母发展成延长哀伤障碍,41%的父母出现分离焦虑,17%~44%的父母出现中至高度的焦虑抑郁,约49%的丧偶者(<55岁) 发展成延长哀伤障碍。延长哀伤障碍不仅会损害身体功能、降低生活质量、增加精神错乱和导致不良行为,还会增加自杀风险等。


1
生理机制


通过对丧亲者fMRI扫描研究发现对死者相关词语的注意偏向与杏仁核、脑岛和背外侧前额叶相关; 而闯入症状与腹侧杏仁核和前扣带回前缘相关, 回避症状与背侧杏仁核和背外侧前额叶相关。


2
心理机制


延长哀伤障碍的心理机制有认知-行为概念化模型、依恋模型。

认知-行为概念化模型:在延长哀伤障碍发展和维持过程中,有3个主要的认知加工过程:(1)丧失经历与自传信息库整合不充分:患者并不认为死亡事件是“真实的”,此时,患者对自我、死者、外部世界和死亡事实的心理表征就出现了不协调,这种原有心理表征和死亡事实之间的矛盾会让患者产生更多的闯入性想法和对死亡事件的注意。(2)负面信念和对哀伤反应的错误解释:死亡事件的发生,验证或再度激活了个体原有的对自我、生活和未来的负面信念。(3)焦虑和抑郁的回避策略:焦虑的回避策略在行为上表现为回避所有诱发因素,在认知上表现为压抑和思维反刍,以达到避免承认死亡事件、逃离相关情绪的目的。抑郁的回避策略在行为上表现为退缩和限制活动,在认知上则表现为对事件影响和自身处理能力的负面期待。

依恋模型:在自我定义中, 个体会形成与重要他人关系的心理表征即外部事物在心理世界的内部再现,以保持与这些人的亲近。当关系受到威胁时, 这些心理表征会引发情绪(如绝望)和行为反应(如寻找), 以维持亲近和“安全感”。当依恋对象死亡时, 心理表征需要发生变化、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这一过程不会太快,这说明为什么大部分人都需要一段居丧期来进行过渡。当死亡突然出现,一种类似“戒断”反应出现了,他们会出现不适应的状态,因此会回避那些提示死者已不在人世的线索、继续假装感知到死者仍然在世、对外部世界失去兴趣, 并且社会功能受损。

症状

延长哀伤障碍的主要表现为:过度怀念和寻找死者、不相信或无法接受死亡、与丧失相关的令人痛苦的闯入想法、孤独、空虚、麻木和回避等。


1
持续悲痛


在所爱的人去世的一年后,仍持续地感到极度的悲痛和哀伤。并且,哀痛感受和行为超越了社会文化规范下正常的范围;


2
过度怀念


不能接受所爱之人死亡的事实,会非常回避谈及丧失,对于逝者有持续的、大量的怀念;


3
情感失调


麻木、冷漠,情感反应减弱。对于任何事物、活动都丧失兴趣;或者对于丧失会产生爆发的愤怒,易激惹;


4
严重的自责


偏执地认为所爱之人的死是自己造成的,或者因为自己没能早发现一些迹象,导致他人去世;


5
失去自我


常有跟随逝者(通常是重要的他人)一起去了的想法,怀疑自己生活的意义和角色使命。

延长哀伤障碍不仅会损害身体功能、降低生活质量、增加精神错乱风险和导致不良行为,还会增加自杀风险等。

就医

如何诊断延长哀伤障碍?

根据第5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诊断标准,延长哀伤障碍的诊断要点为:

1.亲近的人离世。

2.每天都想念逝者,或是达到了病态的程度。

3.每天都有5个及以上下述,或程度达到病态:

(1)自我定位混乱,或是自我感知下降;

(2)难以接受亲人离世的事实;

(3)避免接触能够让人想起逝者的事物;

(4)在亲人离世后难以再相信他人;

(5)对亲人的离世感到痛苦或是愤怒;

(6)自己的生活难以步入正轨(如结交新的朋友,培养兴趣爱好等);

(7)在亲人离世后变得情感麻木

(8)在亲人离世后觉得生活不尽人意、空虚或是生活无意义;

(9)对亲人的离世感到惊慌失措、茫然或是震惊。

4.症状持续的时间至少在亲人离世后的 6 个月以上。

5.上述症状导致了有临床意义的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领域的功能受损。

6.上述症状无法用重性抑郁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疾病加以解释。 


常用的延长哀伤障碍的测评工具有哪些?


1.哀伤认知问卷 GCQ( Grief Cognitions Questionnaire) :由认知-行为概念化模型的提出,Boelen于2005年研制,用来测量个体消极和哀伤相关认知。共38个条目,采用 0~5 的6点评分法,该量表共9个维度分别为: 自我、世界、生活、未来、自责、他人、哀伤适宜性、珍惜哀伤、哀伤的威胁性解释。

2.延长哀伤问卷 PG-13( Prolonged Grief-13) :由学者 Prigerson于2009年开发用来测量延长哀伤障碍的症状频率和严重程度。共13个条目,患者自评,前11项采用 Likert 5级评分法,该量表共4个维度: 分离症状、认知情感和行为症状、病程、功能受损。

3.复杂性哀伤量表 ICG( Inventory of Complicated Grief): 由学者Prigerson于 1995 年研制,用来测量创伤和分离痛苦出现的频率,是目前使用范围最广的哀伤量表。

4. 持续复杂性哀伤量表 PCBI( The Persistent Complex Bereavement Inventory ) :是学者Lee于2015年研发的量表。该量表包括3个子量表: 哀伤核心量表、反应不适量表、社会身份紊乱量表,由于该量表开发时间不长,应用相对较少。

治疗

延长哀伤障碍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1
药物治疗


研究表明,SSRI和三环类抗抑郁药可能有助于改善延长哀伤障碍症状


2
心理治疗


(1)居家哀伤项目

居家哀伤项目( family bereavement program,FBP) 以丧亲家庭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分离性教育、联合活动、提供处理技巧等。居家哀伤项目能降低青年人精神紊乱风险、减轻照顾者心理不适感、减少暴露于负性事件且影响长期有效。

(2)认知行为疗法

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心理咨询与治疗,通过改变丧亲者的负性认知来调节不良情绪和改善不良行为。

(3)复杂性哀伤干预  

由Shear等于2005年提出,通过提供哀伤信息、丧失调整、关注个人生活目标、计划未来等内容,来改善负性认知和心理不适感。

预防

日常

延长哀伤障碍患者生活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1.积极寻求帮助,包括医生和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

2.维持正常、稳定的生活作息和规律。

3.远离烟酒。

4.保持和家人、朋友的关系,主动寻求支持。

5.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学会放松,接纳和自我关爱。

6.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负面情绪或压力,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等。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2020.

2.陆林.沈渔邨精神病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3.唐苏勤,何丽,刘博,等.延长哀伤障碍的概念、流行病学和病理机制.心理科学进展,2014,22(7):1159-1169.

预后

评稿专家

郭慧荣 主任医师

精神心理科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院区

立即咨询

在线客服

上海外菜会所 电话咨询

上海外菜会所 关注微信

下载APP

上海外菜会所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