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就是制作挫折吗?好心情:这些做法更适合

玩具坏了、游戏输了、想买零食却被拒绝等,这些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都是他们必须面对的挫折。从孩子的角度来看,生活中的挫折确实不少。

在漫长的人生旅程中,挫折对于一个人的能力和心态的锻炼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很多父母都非常重视对孩子抗挫折能力的培养,甚至会人为地制造挫折,但这种方式真的有效且合适吗?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正确地进行“抗挫折教育”。

故意制造挫折有弊无利

在很多情况下,对于拥有成熟认知执行能力的成年人来说,“愈挫愈勇”确实是一个有效的策略。然而,孩子们的大脑发育程度无法支持他们进行完善的自我认知,也无法对目标的难度做出足够合理的评价,更不能自主有效地处理情绪——过多的挫折体验,只会对他们造成深远且负面的影响。

积极心理学领域的领军人物马丁·塞利格曼提出了“习得性无助”的概念——一个人如果长期经历失败,且没有得到及时的安抚与帮助,最终可能会在许多事物上失去努力的动力,甚至对最简单的尝试都感到恐惧。特别是敏感的孩子们,如果他们被过多的挫败所打击,屡次未能达到目标,就更可能会对自身的能力产生怀疑。

因此,如果孩子们感受不到有效的支持,过多的挫折只会让他们学会逃避与放弃。事实上,孩子们需要面对的挫折远比成年人想象的要更多。例如,与小伙伴产生矛盾、未能得到长辈的肯定、愿望未能得到满足等等,这些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份量足够的挫折。如果再人为地增加挫折,往往只会适得其反。

既然“以毒攻毒”不是正确的做法,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呢?

5adab7422c453.jpg

抗挫能力的正确培养方式

马丁·塞利格曼在提出“习得性无助”的同时,提出了另一个相对的概念:习得性乐观。即,一个人面对挫折和困难时的专注、积极性与自信心,亦是能通过合理的锻炼得到的。

1认同孩子的情绪

为了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首先,我们应该认同孩子的情绪。许多家长常常对孩子说:“就这么点小事,哭什么哭?”“光哭能解决问题吗?”然而,让孩子去对抗自己的情绪是很困难的,因为情绪的流露是如此的自然和迅速,难以抑制。即使成年人都有时候会感到无奈,更不用说孩子们了。

事实上,情绪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抗拒情绪的存在反而可能会带来更多问题。如果孩子在面对挫折时产生的压力和其他负面情绪都能被父母很好地接纳,他们就会逐渐学会察觉自己的情感,接受自己的负面情绪。这是让孩子能够勇敢面对挫折的基础心理建设。

也许有的宝爸宝妈会问:身为父母,如何向孩子表达“我接纳理解你的情绪”呢?其实答案很简单,一个温馨的拥抱就足够了!

2对孩子采用“乐观的解释风格”

其次,父母在面对孩子时应该保持“乐观的解释风格”。所谓的解释风格,指的是父母如何向孩子解释事情的前因后果,也可以称之为归因方式。总体来说,孩子能理解的解释风格可以分为乐观和悲观两种。

举个例子,当孩子完成某件事情时,乐观的解释风格会这样说道:“宝宝真的很棒!只要努力坚持下去,你就会获得成功!”而悲观的解释风格则会这样表达:“虽然你这次做成了,但不要过于骄傲,这只是凑巧而已。”

当孩子遇到失败时,乐观的解释风格会这样安慰:“这次只是运气不好而已,宝宝不要害怕失败,继续努力,下次一定会更好的!”而悲观的解释风格则会这样说道:“你总是粗心大意,才会一直出错!”

总而言之,乐观的解释风格会把成功归因于稳定的内部因素,比如个人的能力和信念,而对失败则归咎于外部的不稳定因素,如运气和客观难度。悲观的解释风格则恰恰相反。

经常接受乐观解释风格的孩子会逐渐习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他们往往更加自信,更敢于面对挫折:“我可以!只要坚持下去,我一定能行!”他们对自身的未来也会持有较高的期待。这种乐观的解释风格会在孩子7岁时形成并模仿父母的行为,从而影响他们一生的习惯、完成任务的能力、对于挫折的可承受程度以及成就。

换个角度来看,人生的每个阶段都难免经历挫折与失意。如果我们能够平和地对待这些挫折,并找到跨越它们的方法,那么它们也可以成为我们人生中充满成就感和自信快乐的序曲。那份愿意直面挫折、并战胜它的勇气,很大程度上就源自我们儿时简单而纯真的时光中。让我们珍惜这些宝贵的经历,让它们点亮孩子的童年。当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跌倒时,我们可以用包容和快乐陪伴他们勇敢地站起来、重新出发,无所畏惧地向前奔行。


本内容版权归好心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内容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作为疾病诊断及治疗依据,请谨慎参阅。

上海外菜会所 在线客服

上海外菜会所 电话咨询

上海外菜会所 关注微信

下载APP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