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今中国青少年抑郁高发的思考

关于当今中国青少年抑郁高发的思考

meaningful life 咨询师之家App 今天


需求与经验的差异


许多孩子之所以发生抑郁症状的一个原因是,父母与孩子的情感互动被搁浅了。


上海外菜会所父母与孩子是隔海相望,父母是生活在丛林里,孩子则是在人本孤岛上,孩子缺乏安全的依恋基地。


父母的生存背景


上海外菜会所我们需要先来回顾下—改革开放后,中国四十年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前,物资匮乏,人们为获得一点点资源而欣喜若狂,经历过贫穷的人们最能体会物质匮乏之苦,因为太苦,便开始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到货币至上的发展进程。


接下来的四十年里,衡量价值的近乎唯一标准,也便是货币,一种完全单一的形式。


我记得,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曾有过这样的一种深入阐述:


“当整个社会是以市场作为基础来调整一切经济活动,调节一切社会关系的时候,能作用的物和能作用的人的精力和技巧,便会变成价值,不能在市场体系下,被作用和交换的,便没有价值。


这些价值,都是根据市场的条件进行交换。比如说一双鞋吧,一旦市场上没人问津,即使鞋本身是有用和必需的,也会失去任何价值(交换价值)。


而人的力气和技巧亦是如此。”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无生命的,但可以交换的物体,常常要比人的才能和一切有生命的物体价值还要高。简而言之,占有要高于存在。


上海外菜会所也因此,生命、情感等等也都围绕着占有货币而服务,或者说,至少在被货币惊扰。


上海外菜会所货币至上的观点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可当货币这种符号的威力超越生命时,怎么会不出现问题呢?


上海外菜会所最直接的一个呈现就是,我们不要生命,只要货币了!


尽其所能的去占有货币,这便是80年代到至今的现状,也是如今的父母大军们所生存奋斗的主要社会背景,一个在“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下,为生存而战的不能停歇的状态


所以,我说,父母生活在丛林里,便是这个原因,他们一路都在为生存披荆斩棘。


孩子的生存背景


那如今的青少年孩子们呢?


他们出生在物质丰富的土壤里,当孩子们出生在一个衣食无忧,不知道什么是物质匮乏的社会背景里时,他们的深层满足点,便不太在物质所带来的快乐与享用上了。


这一点是符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的,底层的生存需求满足了,便要开始向上升级,升级到精神层面上的快乐了


而精神层面上的快乐,包含着他内在的感受力,他心灵层面上的体验,他的自我意识,自我觉知,自我寻求, 自尊的满足,以及自我实现。


这些层面,便都是在以人为本,即以人的存在为本,而不是以物的占有为本。


所以,我说,孩子是在人本的岛上,那为什么又是孤岛呢?


上海外菜会所因为孩子们的需求,和父母们的需求不一致,通往满足该需求的实践经验也完全不一样 。


爸爸妈妈们,是在丛林里披荆斩棘,收获了丛林生存的经验,而孩子们需要的则是一种与之不同的经验,更多的是关于如何存在的经验。


需求与经验上都不一样,甚至有分歧,结果便导致了,许多父母们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互动是完全被搁浅的,孩子们常常感觉到,你不懂我在说什么?


或者我是鸡同鸭讲,我们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说话比不说要累的多。


上海外菜会所所以孩子们也就相当于被扔在了人本的孤岛上。


上海外菜会所被搁浅在这个人本孤岛上的基本上都是同一时代的孩子们,他们嗷嗷待哺,在没有哺育人的引领人下,几乎不能相互喂养。


他们孤零零的落在了孤岛上,没有懂得与引领,遇到问题时就只能痛苦挣扎。


上海外菜会所而孩子们,尤其是青少年时期的孩子们,


上海外菜会所在认知,情感,语言,判断力上都需要引领,可又找不到能与他们淋漓尽致流畅互动的带领人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谆谆教诲”的反作用力


现实生活中,父母对孩子往往是会谆谆教诲的,这种教诲,对于父母来说,是他们非常想要给孩子的引领,


但有时不仅无法引领孩子,或者这些引领会有反作用。


许多教诲,其实在本质上,往往是一种什么场景?


在丛林法则下生存的爸爸妈妈们,在丛林里艰苦的披荆斩棘,他们小心翼翼的标记着,哪里是陷阱?哪里充斥着残酷?哪里布满着险恶?


所有这些印刻下来的记号,便多是爸爸妈妈们一遍又一遍谆谆教诲的内容,他们希望孩子们从家里走出去后,能拿着这些记号,来保卫自己和获得成功。


可是,这里面,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隐藏信息,我们不能忘了,爸爸妈妈们,大多数标记下来的,都是一些会使人恐惧的,会使人受伤的,以及外面的世界有多可怕


而生活在人本孤岛上的孩子们,才刚刚开始探索,所以,当他们依靠想象来去认真聆听时,便非常容易陷入到一种消极加工和恐惧被无限放大的倾向里。


上海外菜会所很有可能会越听越紧张,越听越恐惧,这就好像小时候,我们听鬼故事,听得再也不能入睡,鬼好像飘荡在房间里的每一个角落里。


上海外菜会所被无限放大的恐惧,所不断积压后的一种结果是,外面太可怕了,不出去是最安全的。


上海外菜会所孩子们便开始躲在家里的洞穴里,不敢再轻易与人,与社会互动,偶尔的外出,也要随时保持高度的警觉。


但是呢,家里这个洞穴,并不是舒服畅通的,虽然同在家里,但孩子与父母是隔海相望的,心理距离很远。


所以,往往最后,孩子们便只能更深的去躲在自我的洞穴里,放弃了对外界的探索,不与人连接,甚至在遇到危险时,也放弃向外呼求。


而这也正是,我们常常看到的,许多抑郁孩子都会有的一种表现。



原始性情绪和

意识性情绪的传递、感染




父母亲是初心为好,但结果却可能会事与愿违,父母自身的认知给孩子带来的影响,从抑郁产生的角度看,父母的情绪又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让我们进入到场景里,来试想一下,爸爸妈妈在丛林法则下的拼杀中,常常是伤痕累累的,他们带着弥漫在身体里的每一处焦虑和恐惧回了家。


原始性情绪


而首先,我们知道所有的情绪都是可以传递的,根据原始性情绪感染理论,人类天生便是具有自动化的,无意识的模仿他人倾向。


双方站的越近,这种无意识的感染过程便越容易发生。从语言,到神情,姿态都会开始同步化,进而发生情绪会聚(相同情绪)。


与此同时,我们也知道,家是由一群有着共同情感皮肤的人组成的团队,所有成员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家这个场合,相对来说,是一个情绪非常容易凝聚的地方,因而,情绪也就更容易得到充分的会聚。


上海外菜会所在这个会聚过程中,孩子也就会非常容易感染到父母的许多不良情绪。


而且,由于父母和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不一致,父母多占主导,这就会非常容易发生一种现象。


如果情绪是一条河流的话,父母是在这条情绪河流的上游,孩子则是在下游,


上游是怯懦,下游的孩子也便会聚到了怯懦,

上游是无助和愤怨,下游的孩子也便会聚到了无助和愤怨,


上游流出的是什么,下游就是什么。


意识性情绪


但到这里,我们还只是谈到了情绪感染上的第一层,接下来还有第二层。


第二层是什么呢?除了刚才谈到的原发性情绪感染,还有意识性情绪感染。


意识性情绪感染,是一种有意识的参与,理解,感受,接受,回应他人情绪的结果。


这样一种有意识的参与过程,便将使得孩子们,不会是原封不动的接受父母传递过来的情绪。


他在接受的过程中,还可能会滋生出新的情绪,


上海外菜会所比如父母传递过来一种无助,孩子在接受到这种无助的同时,还可能会产生出一种不能帮助到父母的自责和内疚,还可能会产生出一种对父母如此怯懦无能的愤怒,等等等等。


所以,当这两种感染特性,交杂在孩子心中,产生会聚,激荡时,我们大概就能感受到,孩子心中承受和装满了多少混杂的压力和情绪,而这也是孩子们产生抑郁症状的一个难以回避的因素


但除了刚才谈到的这两点,我还有一个更深刻的观察和体会,人的情感演变是有客观的递进规律。


焦虑如果是在第一层,抑郁便是紧随其后的第二层。


上海外菜会所父母们在为生存而战的几十年里,所涂抹上去的情绪底色是焦虑和恐慌,


上海外菜会所这些大量的焦虑长期堆积淤塞,得不到缓解与释放,当通过感染机制,都输送给孩子。


落在孩子身上时,很可能已经累积到达了一个质变的点,也即是演变为第二层的抑郁。


上海外菜会所所以说,如果上一代的爸爸妈妈们,大量的得的是焦虑病,那这一代的孩子们,便会非常容易发生的一种倾向,就是抑郁。



父母与孩子构成的家庭系统失衡


看完局部,咱们再来看整体。


当爸爸妈妈由丛林里伤痕累累的回来时,如果从整体上来审视,会对孩子产生什么影响呢? 

 

家庭成员之间呢,是相互依存的,孩子因为自身生理上的弱小和心理上的尚未成熟,在家庭这个系统中是暂时以依存的状态存在着的。


当家庭系统不稳定,失去平衡时,或受力不均时,便会非常容易出现受损。


所以,去评估家庭中的受力方是谁?受力方的承受值是多少?便显得非常重要。


上海外菜会所受力方和施力方需保持平衡,当保持平衡时,每个人的角色和功能就能够准确演绎出来,家庭系统会正常运作。


在丛林里拼杀的爸爸妈妈们,多数时候相当于是家庭系统中的施力方。


当爸爸妈妈们在丛林法则拼杀中受伤时,带着受损后的焦虑,失望,恐惧回到家庭系统里时,整个家庭系统便需要有可以与之保持平衡的受力方。


但不幸的是,多数爸爸妈妈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并不好,亲密关系也就未能成为一个具有弹性的受力方。


而这时候,孩子便会被动的成为家庭系统中的重要受力方,但孩子又是系统内的依存者,是弱势方,承受值本身便低。


这时,便非常容易出现无法承受的状态,也即陷入失衡或出现受损。


上海外菜会所失衡的结果,或者受损的表现是,孩子们变成了丛林里的小鹿,一有风吹草动,就会警觉万分,惊恐万分,拔腿就逃。


上海外菜会所我治疗过的一个女孩子,便是这样,她逃到床底下,一直待在床底下,外面的一丁点声音,都会使她惊恐万分。


在这种状态下,孩子们的身体便长期处在警觉与战斗中,激活了迷走神经的第二层系统,也叫交感神经系统


它能够通过增强新陈代谢功能,调节肾上腺素来提高人的应对能力,然后发出“战斗或逃跑” 的主动应对行为。


上海外菜会所但令人无助而绝望的是,孩子们多发现战斗无效,反叛无效,而且根本无处可逃,你想想看,能逃到哪里去呢?


家里都是使他们惊恐的地方,而不是安全的地方。所以孩子们就选择逃到症状里,逃到自伤,自杀里去了。


而且当第二层的应对策略也不能奏效时,那么人就会转向去激活第一层系统,即出现昏厥、装死等原始的本能应对反应。


这一层次的反应,体现在孩子们身上时,便是逃到了一种不会动的“僵死”的症状里,一种最本能的原始应对方法。


所以,你看,一些重度抑郁的孩子,便是从床上起不来,他有可以行动的双脚,但是他动不了,一切基本的生活,他都动不了,仿佛真的“死”去了一样。


上海外菜会所这便是,许多处于人本孤岛中的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他们与父母隔海相望,听到四周传来的都是恐怖的“鬼叫声”,那怎么会不出现各种神经官能症或精神症状呢?


上海外菜会所抑郁是其中最普遍的一个症状,因而也就成了大家熟知的一个表现了。



写在最后


关于当今中国青少年抑郁高发的思考,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角度:


1、父母的需求底色是生存,他们收获的是如何在丛林里生存的经验,孩子的需求底色是存在,他们需要的是如何去更好存在的经验。


父母与孩子的需求底色不一致,导致父母与孩子的情感互动多被搁浅。


上海外菜会所2、父母收获的丛林经验对孩子的适用性较低,孩子只身被落在人本孤岛上,缺乏懂得与引领。


上海外菜会所3、父母给予孩子的谆谆教诲里,包含了诸多恐惧,使得孩子在可加工的想象中,无限放大了外面社会的可怕,进而退缩回到自我里。


4、父母在丛林里拼杀后带回来的不良情绪,一方面,会通过原始性的情绪感染被孩子基本接收,另一方面,会通过意识性的情绪感染被孩子主动参与和再加工。


5、情绪的演变是有其层级规律的。


父母这一代所累积的不能释放的焦虑情绪,在他们的下一代孩子身上,到达一个质变的点时,便演变为了抑郁或其他躯体及精神症状。


6、在父母与孩子构成的家庭平衡系统中,存在施力方和受力方。


丛林里拼杀回来伤痕累累的父母,往往成为了施力方的存在。


当不良婚姻关系未能成为缓冲地带时,尚未成熟的孩子便被动的成为了家庭中的受力方,不堪重负的他们,只剩逃到自伤里和症状里。


针对这类情况,多层次“院外家庭治疗”,强调在包括青少年自身,父母,家庭,社区在内的多维领域系统开展治疗。




文章作者:许蓓,国际华裔心理健康基金会首任会长。文章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Meaningful Life(ID:gh_b644ab1bebb3)。




扫码关注医生

在线客服

电话咨询

关注微信

上海外菜会所 下载APP

上海外菜会所 意见反馈